色彩座標理論一

從事數位影像工作的人員泰半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如何才能準確的還原所見的色彩。常見的狀況是當你以 DSC (數位相機)或 SCANNER (掃描器)獵取影像的時,發現在 TFT LCD 上所呈現出的顏色和將圖檔下載到 PC 或 MAC 之中會有些不同!而當你選擇以 PRINTER 列印出來的時候,又會發現一些色彩的差異!如果,你對色彩的要求不是很挑剔的話,抓抓頭,聳聳肩也就算了。可是,如果校正色彩是你的工作或你對作品有很高的要求,那麼你將會發現做色彩校正是個挺費神的工作!
想要更深入瞭解色彩的運作原理,就必須先知道人類的眼睛是如何運作:以下我們簡單的瞭解一下眼睛的奧秘,再來看看百年前的科學家是如何被色彩所困惑!

眼睛的細部:


角膜 ( Cornea ) 眼球壁的正前方, 1mm 厚,為一彈性的透明組織佔眼球壁面積 1/6 ,光線經角膜曲光折射進入眼內。虹膜 ( Iris ) 位於形成眼壓的房水 ( Aqueous Humor ) 後面 ( 水晶體前面 ) 決定眼睛的顏色白種人兒童虹膜色素少,為藍色,年老色素增多成棕黑色)其肌鍵可控制瞳孔 ( Pupil ) 大小 ( 約為 2 - 8mm 之變化 ) 使得影像隨外界明暗變化成像於視網膜上。水晶體 ( Lens ) 虹膜後透明雙凸透鏡,兩曲面之曲率不同,厚 4mm , 9mm 直徑曲光率靠睫狀肌 ( Ciliary Body ) 收縮而改變。進入眼睛的光線被視網膜 ( Retina ) 上的桿狀 ( Rod ) 和錐狀 ( Cone ) 細胞(見上圖)所接受,並產生電子訊號刺激後方的神經細胞層在精於大腦整合產生視覺影像。桿狀 ( Rod ) 細胞主司明暗的判別,平均約有 1 億兩千萬個細胞,可接受 400 ∼ 600nm 波長的光線,不具色彩判別力。錐狀 ( Cone ) 細胞,則集中在視網膜中央的部分,可接受 400 ∼ 700nm 波長的光線,具辨別色彩的能力,但數量只有 6 百萬個。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人的眼睛對明暗對比的判定,要比色彩的變化來的敏感的原因。隨著醫學和解剖學的進步,科學家逐漸瞭解到錐狀 ( Cone ) 細胞有著三種不同的接收型態。西元 1802 年 Young 率先提出「三原色學說」用於解釋人類眼睛對色彩判別,之後 1896 年由 HelmholtZ 對進行測量而使這個學說更為完備,廣為當時的人們所接受。這個學說明確的指出在視網膜上存在著能感受到紅、綠、藍不同波長的光接收器,而人類對顏色的感覺都是由這三種接收器的依比例感受的程度所組成。 基本上,這個學說證據充分,而且相當的具有說服力。然而,卻因為無法解釋的簡單病例而被破了功 .... 預知詳情,請看下集。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