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座標理論二
1931 年 CIE 制定完第一套的 Imaginary (X,Y,Z) Color Matching Function 三次基值的色彩座標系統之後 , 旋即遇到許多挑戰。尤其是負的函數值,導致整個座標的形變,增加了計算上的困難 ( 上左圖 ) , CIE 隨後修正了這個問題。

然而為了定義所有可能在物可是,接下來又遇到了 2 度的視角觀察值是否貼切?
為此, 1964 年 CIE 又製作了一套以 10 度視角為基準的測量方式,證明不管視角的大小如何,色彩座標的改變並不大 ( 詳見左圖 ) 。

體表面看到的顏色, 1935 年 CIE 加入了一個日光色溫的亮度值 ( Luminance actor )進入色彩座標系統,使原先平面的座標升等成立體的色彩座標系統。經觀察發現,亮度愈趨近於 100 %的時候可分辨的顏色就越少,反之,可辨識的顏色 就越多 ( 下圖右為 3D 座標系統的設立,圖左則可明顯的看出隨著 Luminance 的增加,可見色彩的範圍越來越狹窄 ) ,而這個現象則稱為 MacAdam Limits 。

隨著對色彩的計算和要求越來越廣, 1931 的 CIE 座標逐漸不能負荷這些計算。其中最大的一個因素是色度座標並不是完全均勻的線性系統,因此無法滿足一些電子設備,如 :電視對色彩的線性計算要求。 CIE 的色度座標隨後發展成了兩大部分,一個是將原先的系統轉換成線性方式以符合電子設備的色彩構成。
另一部份則修改成符合『對立色彩座標系統』 ( Opponent-type system ) 也是現今大家所熟知的 CIELAB , CIELUV 模式。 1976 年 CIE 根據 CIE 1931 XYZ 的系統增修了非線性的色彩公式 CIE 1976 L*,a*,b* 也是後來增定的版本 CIE 1978 LAB 的前身。目前這個對色系統廣泛的應用在漆料,塑膠染色和紡織品染色上,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環。
資料來源:工研院光電所


回上頁